趙之謙與潘祖蔭的小脈望館 (高明一)

2016-06-10

趙之謙與潘祖蔭的小脈望館

高明一

此件篆書名蹟,是趙之謙在北京時,受到晚清重要高官兼古籍、青銅器收藏家潘祖蔭的囑咐所寫贈。

潘祖蔭(1830-1890),字東鏞,號伯寅,又號鄭盦,江蘇吳縣人。大學士潘世恩(1769-1854)之孫,道光二十八年(1848)潘世恩八十壽誕,皇帝賞賜潘祖蔭為舉人。咸豐二年(1852),成一甲三名進士,即探花。趙之謙和潘祖蔭的相識,是同治二年(1863)由浙江紹興同鄉的藏書家周星譽在北京所引薦,周星譽家族「傳忠堂」的藏書是趙之謙早年自修時的圖書館,趙之謙在此涉獵大量的金石學知識。趙之謙上北京參加進士考試,有四次:同治二年、同治四年、同治六年至八年、同治十年至十一年。這段期間潘祖蔭所任的職務:同治二年署宗人府府丞、四年署禮部右侍郎、七年署吏部左侍郎,後調戶部右侍郎、八年署戶部左侍郎、十一年賞一品頂戴。趙之謙篆書「小脈望館」從線條表現、字型處理,以及簽名特徵來看,可歸於同治十年至十一年間,此時趙之謙四十三歲,潘祖蔭擔任戶部左侍郎。

小脈望館是潘祖蔭藏書樓的其中一個名稱,為了尊敬吳中同鄉前輩明代藏書家趙琦美(1563-1624)所取。趙琦美藏書樓名「脈望館」,「脈望」一辭出於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二〈支諾皋〉條:「據《仙經》曰:『蠹魚三食神仙字,則化為此物,名曰「脈望」。』」比喻自己是藏書的蠹魚,有書蠹一詞,是說讀死書而不知融會貫通的人,這是謙詞。潘祖蔭曾彙刻《百宋一廛賦藏書紀要》,之後的繆荃孫(1844-1919)記載其上的潘祖蔭藏書章,計有:如願二方印。鄭堂(白文方印)、說心堂(朱文方印)、佞宋齋(朱文方印)、小脈望館(白文方印)、八求精舍(朱文方印)、龍自然室(朱文方印)、滂喜齋(朱文大方印二寸半)等等。從趙之謙傳世的印譜來比對,鄭堂一印不肯定外,其他諸印皆出於趙之謙之手。這批印章中,有年款的滂喜齋刻於同治八年、八求精舍刻於同治十年,故小脈望館的印章完成時間也應在此時。


趙之謙為潘祖蔭刻「小脈望館」

趙之謙關於潘祖蔭藏書齋的作品,有上海博物館藏〈積書巖圖〉山水畫,款書︰「積書巖圖。鄭盦侍郎命趙之謙畫」,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河北有層山,其下層岩峭舉,壁岸無階,士罕有津逮者,因為之積書巖」。從現存趙之謙致潘祖蔭信札得知,除了為其作碑版點校,青銅器的款識釋文,善本書籍的議價及訂購之外,更寫了不少藏書齋的對聯,一封信札有此記載:「列架軸三萬、斯堂卷五千。讀樂園記。讀五千卷得入室北史崔儦、盈三萬軸為多書。插架千元塵百宋、新堂萬柳里三松。聯句擬成多不佳,請攷定然後書。或不合,則再作可也。對紙寬宜作大字,以字少為主。字多以紙窄而長為古。」「讀五千卷得入室北史崔儦、盈三萬軸為多書」的對聯無傳,但是有一件北魏體〈不讀五千卷書者無得入此室〉橫幅的圖版可見,款書為:「崔儦署戶語,鄭盦侍郎命書以黏壁,將厲後學,非自標許。之謙記之。」典故出自於《北史》〈列傳〉第十二崔逞條「儦字岐叔,少與范陽盧思道、隴西辛德源同志友善。每以讀書為務,負恃才地,大署其戶曰:『不讀五千卷書者無得入此室』」。

潘祖蔭很重視趙之謙,同治十一年五月一日,潘祖蔭和張之洞舉行文會於龍樹寺,當時是件盛事,預會者有:秦炳文、桂文燦、陳倬、胡澍、趙之謙、李慈銘、許賡颺、王闓運、陳橋森、袁啟豸、王詠寬、張預、閻迺先、譚宗浚、王懿榮、孫詒讓、董文煥等十七人。張之洞在致潘祖蔭信札中所列的受邀人名下均標有專長,趙之謙被標:經學、金石學家。在清代,金石文字的辨識是要用來正確的解釋經典的深義,經學與金石學是一體的學問,也就是詞章、考證、義理之學,篆書與篆刻正是金石文字的範疇,所以潘祖蔭將趙之謙視為學問家。

趙之謙到北京發展,入於潘祖蔭門下,寄望能受到拔擢。三次進士落第後,廣東李文田(1834-1895)在同治九年充任浙江鄉試副考官,見了趙之謙,之後致潘祖蔭信札中,點出失敗的原因:「晤撝叔孝廉,似亦無甚貶抑,此可告慰也。為諸人所用力,大率皆近人棄薄不為之學,此非左右一日主文,絕無登第之理耳。」主要是趙之謙專心於「近人棄薄不為之學」的考證學,不學八股文,除非潘祖蔭是會試主考官,否則終身無緣進士。潘祖蔭雖然在同治四年、七年、十年充會試覆試閱卷大臣,但均不列主考官。同治十年第四次會試失敗,趙之謙放棄再考的念頭,同治十一年以舉人議敘知縣,過程中趙之謙寫信求助潘祖蔭,說到「其事非錢不行」,甚至「如臨期無可措手,則必再求也」,可見二人情義之深。

事成後,趙之謙分發江西,巡撫劉坤一派至省志局修《江西通志》。爾後,擔任江西省鄱陽、奉新、南城等縣縣令。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興起,為籌措供給支援福建而過境的軍隊,勞頓引發舊疾而卒於南城官舍,享年不滿六十。去世後,兒子趙壽佺向當時已經是兵部尚書、軍機大臣,因丁父憂而在吳中的潘祖蔭求寫傳記,潘祖蔭慨然允諾,寫下了《皇清誥授奉政大夫晉封朝議大夫同知銜江西議敘知縣先考撝叔府君行略》,成為最早了解趙之謙生平的文章,潘祖蔭也完成了古人知交的道義。

 

參考書目:
1. 潘祖年編,《潘祖蔭年譜》,收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181(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2. 齊淵主編,《趙之謙書畫編年圖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 繆荃孫,《雲自在龕隨筆》(二)目錄(北京市:北京圖書館,2002)
4. 方去疾,《趙之謙印譜》(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3月1版),頁91-98。
5. 趙之謙致潘祖蔭諸信札,見江兆申編《明清名人法書》(東京:二玄社,1987)第八卷全卷,頁1-57。
6. 李文田致潘祖蔭信札,見江兆申編《明清名人法書》(東京:二玄社,1987)第九卷,頁50-53。
7. 張之洞致潘祖蔭信札,見《張文襄公全集》,收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4)(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頁15362-15373。
8. 高明一,《清代金石書法入畫:研究趙之謙花卉畫的歷史意涵》(臺北:臺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0)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