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唐五代敦煌菩薩像幡》探微 (龍德俊)

2014-09-29

白描《唐五代敦煌菩薩像幡》探微
 

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    龍德俊

 

 

*以上文章及畫幡的搜集資料分別參考了北京故宮博物院、旅順博物館、韓國中央博物館、印度新德里國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博物館。惟印度新德里國立博物館未見有絹類白描的畫幡。

倘若讀者仍有其他流傳在外而尚未被知的紅絹畫幡,歡迎指正及提供!

注釋

  1. 有關曹議金其人的研究,學者已多有研究,如榮新江:〈敦煌歸義軍曹氏統治者為粟特後矞說》,《歷史研究》,2001年第1期;王惠民:〈一條曹議金稱「大王」的新資料,《北京圖書館館刊》,1994年3/4期。〉等,餘不盡錄。
  2.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張大千先生遺著漠高窟記》(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5年),頁1。
  3. 同注2,頁313-317。
  4. 孟嗣徽在文中並未言明北京故宮此畫幡的入藏時間,只是說「此畫由國家文物局調撥給故宮博物院」,知是早年流散在私人手中的藏品,否則便能對應張大千先生此於甲午年(1954年)題跋的時間。見其氏著:〈故宮收藏的敦煌吐魯吐魯番遺畫〉,載《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3月),頁280。
  5. 斯坦因:《西域考古圖記》(桂林市 : 廣西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450-507、520-622。
  6. Whitefield Roderick:  The Art of Central Asia: The Stein Collection in the British Museum, vol.1-3, Tokyo: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82-1983.
  7. 下文有關英藏的斯坦因收集品均統一採用斯坦因編號。
  8. 安娜‧法蘭(Anne Farrer)這個說法見於美國學者何慕文先生撰寫有關《溪岸圖》的鑒定文章中,見盧輔聖編:《解讀〈溪岸圖〉》,〈對溪岸圖與張大千兩幅偽托作品的比較分析〉(上海 :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頁113。
  9. Whitefield Roderick and Anne Farrer:  Caves of the Thousand Buddhas: Chinese Art from the Silk Route, (London: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 1990), pp.70, no.47.
  10. 王樂:〈法藏敦煌紡織品的形制〉,載於《敦煌絲綢藝術全集(法藏卷)》(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頁49-50。
  11. 同上注。
  12. Whitefield Roderick:  The Art of Central Asia: The Stein Collection in the British Museum, vol.2, (Tokyo: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82-1983), pp.323-324, pl.32.
  13. 米芾:《畫史》,載《叢書集成初編》(津逮本重印本),葉10。
  14. 湯垕:《畫鑒》,載《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書書局,1985年),頁7-8。
  15. 李杰:〈從線條型的表現形式斷代《送子天王圖》〉,《作家雜誌》2012年第1期,頁219。
  16. 正倉院事務所編:《正倉院の繪畫》,東京:朝日新聞社:1968年。
  17. 此處「白畫」的概念暫取饒宗頤的說法,即以白畫為白描的同義語。先不陷入有關「白畫」另一議題。
  18. 傅蕓子:《正倉院考古記》(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再版),第109頁。
  19. 原英文見Whitefield Roderick:  The Art of Central Asia: The Stein Collection in the British Museum, vol.1-3, (Tokyo: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82-1983), pp. 325, pl.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