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墨堂基金會與無錫博物院合辦明清流派印學術研討會
2016-11-07

由無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聯合主辦的「雲心石面——明清文人篆刻特展」已於2016年10月29日在無錫博物院開展。是次展覽除展出上海博物館藏明清兩代篆刻名家名作130餘方以外,還將首次展出明代無錫顧林墓、華師伊墓出土的兩組明代名家印章共20余方,這批印章實物此前從未面世,是研究明代篆刻史的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無錫博物院以本次重要特展為契機,與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合作,舉辦明清流派印學術研討會。通過此次研討會,為國內外研究者提供以傳世稀少的明代流派印篆刻實物為研究基礎的難得機會,以開拓當代篆刻理論研究的學術眼界,填補相關研究空白,從而進一步揭示中國傳統篆刻的藝術魅力,提高人們對篆刻藝術的認知。
這次研討會形成一個重要的共識:由於兩個明代墓出土印章可以互證,因此出土墓明代印章可以視為標準。可以用此標準重新審視傳世的流派印。林霄先生發言提出,出土印章的共性顯示晚明時期邊款還沒有成為藝術表現的舞台。只是簡單的落款,或者不落邊款。文人親自操刀,並將邊款作為藝術表現的一部分,至少要到清初才出現。這個推論需要不斷的驗證。
近墨堂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林霄先生即席簽名及發言
研討會的眾位主持人學者以及入選論文證書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