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歡迎有興趣的年青學者投稿書稿、個人履歷及申請表的PDF電郵至基金會電郵information@jinmotang.org
如著作中有圖片使用輔助說明,為方便評審閱讀,請自行決定用PDF或壓縮形式等形式提交,以保障個人學術成果。
香港電話(852)2742-7080
更多文章,採訪,出版物請關注或搜索
微信公眾號:近墨堂

基金會歡迎有興趣的年青學者投稿書稿、個人履歷及申請表的PDF電郵至基金會電郵information@jinmotang.org
如著作中有圖片使用輔助說明,為方便評審閱讀,請自行決定用PDF或壓縮形式等形式提交,以保障個人學術成果。
香港電話(852)2742-7080
更多文章,採訪,出版物請關注或搜索
微信公眾號:近墨堂
近墨堂「中國書法史研究年度資助」2021/22年度結果公佈
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2021/22年度「中國書法史研究年度資助」蒙荷學界關注與學者們的踴躍投稿,基金會本次收到十一份研究資助申請,經過嚴格初審,有四份研究申請入圍復審,最終史楨英女士的《張弼年譜》獲得本年度資助,在此衷心祝賀史女士,冀望史女士參考三位外審評委的修改意見,及時改進文稿,以便早日出版,嘉惠學林。最後,感謝諸位投稿參評的學者,尤其是入圍復審的其他三位申請者,我們已將外審評委的意見反饋之,望能積極修改文稿,來年再行參評,再次謝謝大家。
近墨堂「中國書法史研究年度資助」2020/21年度結果公佈
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2020/21年度「中國書法史研究年度資助」蒙荷各方關注及投稿,經過評審各份合格入圍的申請書稿後,最終順利得出結果。成功獲得本年度資助的申請為《尚古新銓:從阮元到黃賓虹的金石書畫》(楊佳玲女士)。在此衷心祝賀其得到本年度基金會資助。基金會本年度收到作者查詢關於英譯中的著作申請。基金會歡迎英譯中著作申請,若以中文作最終出版語言,須交付中文譯稿完成稿初版。評審亦會衡量中英文書稿內容及翻譯的質量。
基金會2021/22年度即將接受申請,歡迎有興趣的年青學者於10月1至12月31日期間將出版書稿、個人履歷及申請表的PDF電郵至基金會電郵information@jinmotang.org。如著作中有圖片使用輔助說明,為方便評審閱讀,請自行決定用PDF或壓縮形式等形式提交,以保障個人學術成果。
2019/20年度近墨堂「中國書法史研究年度資助」結果公布
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2019/20年度「中國書法史研究年度資助」蒙荷各方關注及投稿,經過評審各份合格入圍的申請書稿後,最終順利得出結果。成功獲得本年度資助的申請為《挑戰典範:明代書法叢帖的接受性》(吳秀華女士)、《田園將蕪胡不歸──趙孟頫的豪門之交與經濟生活》(趙華先生)及《〈墨池編〉彙校》(陳志平先生),在此衷心祝賀得到本年度基金會資助的三位作者。 基金會本年度收到作者查詢關於英譯中的著作申請。基金會歡迎英譯中著作申請,若以中文作最終出版語言,須交付中文譯稿完成稿初版。評審亦會衡量中英文書稿內容及翻譯的質量。 基金會2020/21年度即將接受申請,歡迎有興趣的年青學者於10月1至12月31日期間將出版書稿、個人履歷及申請表的PDF電郵至基金會電郵information@jinmotang.org。如著作中有圖片使用輔助說明,為方便評審閱讀,請自行決定用PDF或壓縮形式等形式提交,以保障個人學術成果。
隨着科技的發展,文字鍵盤化輸入的趨勢愈益强烈,中國文字的書寫變成需要維護與保存的一種文化傳統。矛盾的是,一方面,在各地書法家協會的大力推動下,書法愛好者湧現出高昂的臨池熱情,並急不可耐地希望獲得市場的認同;另一方面,以文字、文學爲依託的書法,在今天却顯得文化内涵異常缺乏,這是當今不少“書法家”們難以否認的尷尬事實。自古以來,書法是飽學之士的副產品,胸無書卷的文抄公絕難成家,但這樣的歷史事實似乎被人們有意無意地淡忘。
我們也看到,與人們熱衷當書法家相比,作爲藝術史分支的書法史研究備受冷落。究其原因,無非是坐冷板凳不免寂寞,也難以獲得書家揮揮毫便能贏得的巨大利益。好在中國人多,總有人還在讀書,總有人還將學術作爲自己的理想。
多年來,林霄、陳欽夫婦用心於歷代法書墨蹟的鑒藏,對書法史研究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有深入的體認,特設立此慈善基金,鼓勵、培養年輕學者,資助與書法史研究有關的各種學術活動。
基金會委託理事會作爲評議資助項目的獨立機構,理事會由著名學者組成,名單如下(排名不分先後):
傅申、白謙慎、范景中、鄭培凱、張子寧、方廣錩、莫家良、薛龍春、丁小明
以出生年份排名
傅申,方廣錩,鄭培凱,范景中,白謙慎,莫家良,薛龍春,張子寧,丁小明
永遠緬懷傅申教授 (1936 – 2024)
1936年出生,於2024年仙逝。1948年隨父母遷居台灣,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65年入臺北故宮博物院任研究員,1968年攻讀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中國藝術史專業,獲碩士博士學位。1975至1979年間在耶魯大學任副教授。1979年出任美國國立弗利爾美術館中國藝術部主任長達十四年,後又擔任台灣大學藝研所教授。傅申先生在中國書法、繪畫史以及書畫鑒定方面有造詣極深。 重要論著:1973年與王妙蓮合著出版《鑒定研究》(Studies in Connoisseurship);1977年出版的《筆有千秋業》(Traces of the Brush)書法大展圖錄,是美國最早而迄今仍是最重要的中國書法展;1981年與日本學者古原宏伸合作編寫的《董其昌の書画》、《中國文人畫萃編石濤卷》;1983至85年更出版《歐美收藏中國書法名跡集》六冊。九十年代後,傅申教授於1991年出版的《血戰古人──張大千回顧展》(Challenging the Past: The Paintings of Chang Dai-chien),還於1998年為台北故宫展覽編寫圖錄《張大千的世界》。
方廣錩教授是一位在佛教研究領域成就卓越的學者。他1948年7月出生於上海,少年時期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禮,曾在新疆沙灣縣插隊勞動。1981年,方教授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南亞系獲得哲學碩士學位,1988年又從該院世界宗教系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方教授的職業生涯始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和研究員等職務。他曾在北京圖書館善本部擔任副主任,也曾擔任中國社科院宗教所佛教研究室主任。2004年起,方教授轉至上海師範大學工作,繼續致力於佛教研究事業。
多年來,方廣錩教授潛心鑽研佛教文獻,在佛教思想、歷史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視野開闊,注重將佛教置於世界宗教的大背景中進行考察,力求揭示佛教以及書法的重要性發揚光大。方教授的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學術界對佛教的認識,也為佛教在現代社會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為一名優秀的佛教學者,方廣錩教授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學術造詣贏得了學界的廣泛尊重。他的學術生涯是勤奮研究和孜孜以求的典範,其研究成果必將在佛教研究領域留下濃重的一筆。
方廣錩有專著20餘部,論文200餘篇。主要代表作有《佛教志》、《中國寫本大藏經研究》、《敦煌學佛教學論叢》、《敦煌遺書散論》等。主編《藏外佛教文獻》。
山東日照人,1949年隨父母赴台。自幼家教很嚴,從小就要看古書,因此打下深厚的中文基礎。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在臺灣就讀外文系時,由於受到白先勇等學長的影響,一度熱衷於實驗劇場與現代詩。於1970年負笈美國,攻讀歷史,獲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在美國留學期間,當時主要鑽研明代以後的歷史,比較東西方的文化交流,並曾圍繞這些主題寫了很多學術論著。曾任教于紐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佩斯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學協辦中國文化中心(Chinese Civilization Centre),並擔任中心主任及教授(創辦至今)。同時兼任香港藝術發展局顧問、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顧問、香港民政事務局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民政事務局港臺文化合作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出版博物館文庫學術委員會顧問、香港嶺南大學通識教育諮詢委員會主席、浙江大學中國文化客座教授、逢甲大學特約講座教授等職。研究範疇包括中國文化意識史,涉及藝術思維、藝術創作、藝術欣賞、評論與文化思維的關係和文化美學等。文藝創作以現代詩及散文為主。現今主要負責的研究專案有:二十世紀昆曲傳承、陶瓷下西洋(12-17世紀)、茶與中國文化、經典翻譯與文化思維等。
1951年生,天津人。1981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導師盧鴻基先生。曾任《美術叢刊》、《新美術》主編。著有《附庸風雅與藝術欣賞》、《藏書銘印記》、《中華竹韻》,編有《柳如是集》(與周小英合纂),主編《美術史的形状》、《波普爾哲学著作集》、《貢布里希文集》(與楊思梁合作)。現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
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後留校任教。1986赴美國羅格斯大學留學,1990年獲比較政治碩士後,至耶鲁大學攻讀藝術史博士,師從著名美術史家班宗華教授,1996年獲博士。1999—2000年為盖梯基金會博士後。1997年至今任教於波士頓大學藝術史系,2004年獲終身教席。2002年春任哈佛大學藝術史系客座教授。
主要中英文著作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國書法的嬗變》,《傅山的交往和應酬 ——藝術社會史的一項個案研究》,《與古為徒和娟娟發屋——關於書法經典問題的思考》、《白謙慎書法論文選》,《吴大澂和他的拓工》。2004年在美獲著名的古根漢研究大獎,2011年獲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研究獎。
自幼臨池,1982年獲首届全國大學生書法比賽一等獎。
莫家良教授先後於香港大學獲文學士及哲學碩士學位,後於英國牛津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主修中國藝術史。曾任教香港大學藝術學系,1989年起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任教至今,主講中國藝術史課程,包括書法史、繪畫史、藝術史學方法等。2002至2008年任研究院藝術學部主任,現為藝術系系主任及教授,並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其研究範圍主要集中宋代以來書法及香港書法史。近年先後主持了兩項有關香港書法與《淳化閣帖》的研究計劃,除發表論文外,亦編著《書海觀瀾》(1998及2008)、《筆墨論辯》(2002)、《學道揚塵》(2003)、《合璧聯珠二》(2007)、《香港視覺藝術年鑑》(1999、2000、2003、2004、2005、2006)等書籍。
薛龍春生於1971年10月,江蘇高郵人。蘇州大學文學學士,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南京藝術學院文學博士。2006-2010年為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後。2008-2009獲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ACLS) 所頒研究獎金、2013年獲江蘇省高校優秀教師海外修學計畫資助,先後在美國波士頓大學藝術史系訪學二年。現為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教授,2006年入選江蘇省教育廳「青藍工程」學科帶頭人;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南京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滄浪書社社員,全國七十年代書家藝委會委員。主要研究16-17世紀中國書法篆刻史,出版《張懷瓘書學著作考論》、《鄭簠研究》、《雅宜山色:王寵的人生與書法》及《王寵年譜》等。
張子寧,祖籍浙江寧波,生長於台北,少年時期習書畫篆刻近十年。原欲成為藝術家,後轉入藝術史專業,於美國堪薩斯大學獲博士學位。專精明清書畫研究,發表《八大山人山水畫初探》、《髡殘的黃山之旅》、《董其昌的藝術世界》等重要學術文章。1987年起任職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部,2014年從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退休,28年博物館生涯中策劃多項學術展覽,並為館方徵集書畫精品,在藝術史研究與書畫鑑定領域貢獻卓著。
丁小明,字慕光,別署小綠天樓、小雪堂。1971年生於江蘇東臺。2010年畢業於蘇州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2010—2012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從事博士後研究。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1、中國古典文獻學 2、中國古代文學(明清) 3、羅振玉與近現代學術史。當下關注:1、東亞漢學寫本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2、思想史背景下中國古代文學與藝術的整合研究。主要工作有:一、《快雪堂日記》(古籍整理)、《蘀石齋詩文集》(古籍整理)、《近思錄補》(古籍整理)、《譚屑拾餘:晚清駐朝使臣致朝鮮大臣金昌熙叢札》(手迹整理) 二、主編:1、《嘉興文獻叢書》第一輯、第二輯 2、《纓鳴諸野:中國私家珍藏明清名賢手迹叢刊》第一輯 三、策劃展事:1、“同心傳古:羅振玉、王國維書法藝術展” 2、大夏光華:小綠天樓藏華東師範大學學人翰墨及校史文獻展 3、崛起之路:中國近現代對外交往文物展。
25/26年度近墨堂《中國書法史研究年度資助項目》現正接受申請,近墨堂基金會期待並歡迎更多研究書法史的學者躍踴申請,一如往年,古代篆刻家及印譜研究項目仍是接受範圍,申請人需提交以下:
1. 《中國書法史研究年度資助項目申請書》
3. 研究計劃書及書稿(研究計劃書可不必列於出版內容中,註明提交書稿內容已完成進度及剩餘進度,以及計劃尚需多少時間完成) 請把以上資料以PDF形式電郵寄至information@jinmotang.org。
2. 個人履歷表(如:包括學術背景、已發表論文或著作、研究方向);
如有疑問,請致電(852) 2742-7080。截止日期為2025年1月1日。基金會收到申請書後會以電郵向申請人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