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夫之小楷〈武夷府君行狀〉〈譚太孺人行狀〉合冊
  • 王夫之小楷〈武夷府君行狀〉〈譚太孺人行狀〉合冊
  • 王夫之小楷〈武夷府君行狀〉〈譚太孺人行狀〉合冊
  • 王夫之小楷〈武夷府君行狀〉〈譚太孺人行狀〉合冊
  • 王夫之小楷〈武夷府君行狀〉〈譚太孺人行狀〉合冊
  • 王夫之小楷〈武夷府君行狀〉〈譚太孺人行狀〉合冊
  • 王夫之小楷〈武夷府君行狀〉〈譚太孺人行狀〉合冊
  • 王夫之小楷〈武夷府君行狀〉〈譚太孺人行狀〉合冊
  • 王夫之小楷〈武夷府君行狀〉〈譚太孺人行狀〉合冊
  • 王夫之小楷〈武夷府君行狀〉〈譚太孺人行狀〉合冊
  • 王夫之小楷〈武夷府君行狀〉〈譚太孺人行狀〉合冊
  • 王夫之小楷〈武夷府君行狀〉〈譚太孺人行狀〉合冊
  • 王夫之小楷〈武夷府君行狀〉〈譚太孺人行狀〉合冊
  • 王夫之小楷〈武夷府君行狀〉〈譚太孺人行狀〉合冊
  • 王夫之小楷〈武夷府君行狀〉〈譚太孺人行狀〉合冊
  • 王夫之小楷〈武夷府君行狀〉〈譚太孺人行狀〉合冊
  • 王夫之小楷〈武夷府君行狀〉〈譚太孺人行狀〉合冊
  • 王夫之小楷〈武夷府君行狀〉〈譚太孺人行狀〉合冊

王夫之小楷〈武夷府君行狀〉〈譚太孺人行狀〉合冊

  • 藏品類型:
    書法 - 1689年
  • 作者:
    王夫之(1619-1692)
  • 年代:
  • 裝裱形式:
    冊頁
  • 材質:
    水墨紙本
  • 尺寸:
    各開縱:27.3厘米 橫:35.3厘米(本幅),縱:26×18.3、橫:26×17.1厘米(題跋)
  • 藏品編號:
    3005.al
  • 內容:

    本幅
    釋文一:

    [……]組,恥循捷徑,遽返林泉,則申命不孝。兄弟曰:「吾不能辱己以邀一命報父母,汝兄弟若徼半綰,必不可使我受封重。吾不孝,若違命相縻,陷親之罪,汝無逭於兩間也。」嗚呼!天崩海涸,介之以青衫終老,夫之裹創從

    王而不逮 覃恩之期,以此仰酬吾父之言,亦有自然湊泊,與吾父赫赫明明之遺志相脗合者乎?先君子早問道於鄒泗山先生,承東郭之傳,以真知實踐為學。當羅桃李之徒,紛紜樹幟,獨弢光邊處,不立崖岸。衣冠時制,言動和易,自提誠意,為審查密。閒居斗室,閉目端坐,寂然竟日,不聞音響,憂患沓至,晬容不改。大怒不叱,大喜不啟齒而笑,則不孝兄弟,自有識以來,日炙而莫窺其際者也。所授於學父先生者,天人理數財賦兵戎,罔不貫洽,而未嘗一語及之。曾聞之舅惺欹譚公言,與釋憨山德清辨率性之旨,清為挫屈,夫之舉以請問,微哂不答。凡洗心邏藏,不欲暴見者類如此。不言之教,淵澄莫測,非但以不孝兄弟頑不若訓而故遠之。凡接人弗問賢不肖,壹以靜默溫恭,是自媿省。里中有無行青衿干有司者,不敢以巾衫篋過衡門,必迂道往還。所授徒有行不類者,及繆持邪解者,終身不敢見。鄰有宦家仕州縣,不戢其僕從,嚻陵市肆,聞先君子履聲至門廡,則匿避恐後。後遂革,而與閭里相安。晚歲謝病歸里,以中梱為穹谷,郡邑長吏,聞風請見,皆稱疾謝絕。親知後輩非以學業見,不得望見顏色,而迄今數十年來,語及先君子,無不追慕含戚。所以感通,固非不孝兄弟所可億度也。歲丙寅大疫,學父先生及舅氏小酉公皆染疾不起,其家人子弟爭匿避去。先君子獨日夕躬省,不離休榻,執手以待瞑。嘗遇盜于良鄉,下馬凝立,神色不變,盜為愕眙而去。張獻忠陷衡州,勾索不孝兄弟充偽吏,日投人水中。先君子為里魁脅執,出手書,戒不孝弟兄言,此自我義命,汝兄弟萬勿以我故,荏苒作偷免計。至郡,則易衣履,將投繯以堅不孝兄弟之志。會夫之所識黃岡悉鼎鉉陷賊中,為保護得緩。夫之乃殘肢體出扶先君子逸去。逮丁亥病革,遺命:「以南嶽蓮花峰之麓,幽迥遠人間,必葬我於此,勿載遺形過城市,與腥[羊喿]相涉。」蓋於死生之際,毅然無所卻顧類如此。素志不肯著書以近名,夫之稍與人士交遊,以雕蟲問世,每蒙訶責,謂躬行不逮而亟於尚口,孺子其窮矣。嗚呼!奉若不恪,既不能自立不朽,而家學載之空言者,且將無託。吾父之言炯若神明,一至此乎?又嘗謂子孫不能通六藝者,當令弱者習醫,愚者習耕,不可令弄筆墨以售其不肖。吾宗籍衡十世,未嘗有此,不幸而或然,血胤其危矣。此則屈高懷而下謀敗類,不敢不敬述之,以詔後人者也。先君子所著文字,多自焚棄,經亂以後,微言益絕,記憶規製,大槩在孫月峰、馮具區之間,清和微至,非經生之業也。詩筆約倣儲王,亦不恆作,興至微哦,不以示人。夫之僅從卷尾見過《應山絕頂》一絕句,又於故笥中見《與歐五德翁》及《釋藏六支唱和》一箋。及再尋誦,先君子已焚之矣。凡夫之所受命於介之,略為記憶者止此。其他鞠孤甥,收族眾,矜容愚橫,與夫一蔬寸縷不受非義之污,自遊庠序,迄於歸老,不以一牒尺刺入公門,不敢瑣述以揜大德,而潛修密用,又非[言前]識所能闡發。情迫於三十餘年,辭窮於一旦,哀哉!先君子以隆慶庚午十二月朔日申時生,得年七十有八。永曆丁亥十一月十八日卯時,則不孝兄弟天崩地裂求死無從之時也。先配綦孺人,寧遠教諭綦公文佳女,生長兄,未命名,夭。繼配先孺人,譚公諱時章女,生子三,長介之,次參之,弘光恩選貢生,先先君子三月卒,次夫之。介之娶歐陽氏,思恩府同知炳子歲貢生珠女,生子一,敞,乙酉補邑文學。女一,適文學蕭鳴南子式。參之娶蔣氏,文學大操女,生子二,敉、致,皆夭。夫之先娶陶氏,處士萬梧女,生子二,長勿藥,夭。次攽。繼娶鄭氏,襄陽吏部尚書繼之孫,文學儀珂女,生子一,敔。側室女一,適文學李報瓊子嚮明。敞先娶鄒氏,生子一,生祁。繼娶李氏,舉人李孟韶孫,文學維翰女,生子一,生郊。女一,未字。攽娶劉氏,文學近魯女,生子五,若、茲、蒼、薳、萭。女二,長適兵部尚書劉堯誨嗣孫克謹子法忠,次適文學熊榮祀子時幹。敔娶湘鄉舉人劉象賢女,生子一,范。女二,長許字邵陽文學羅珪子智大,次未字。生祁娶文學杜焌女,生子二,綿、續。女一,許字蕭僑如。若聘酃縣文學周士偘女,范聘文學唐克恕女。先君子之封,在衡山縣崇嶽鄉蓮花峰下曾家灣,首艮趾坤。謹泣血以狀。歲在癸亥仲冬,不孝季男夫之狀。門下後學邵陽劉永治填諱。

    哀哉!不孝兄弟之罪通於天也。鮮民罍恥之年,正故國天崩之日,伏念先君子履道之貞,表章無託,忍死窮山,屬目靡騁,亦俟有日者,獲從當世之君子遊,以紀幽光而待之三十七年矣。昔之孺子,今已衰朽,天不可回,人非我與,介之乃泣命夫之曰:「以介之幸而事親較夙也,髣髴佛先君子可見可知之應跡,視爾差詳焉。而先君子嘗以記序之學詔孺子,幾可以言而不溢也。爾其如吾言以狀。雖亡可告語,而函之幽谷,延望於身後,或有竢也。不然,吾與爾旦夕下拂螻螘,追悔其將何及。」夫之泣血稽首受命,謹狀如右。而墓中石,則猶翹首四顧,不忍絕望。閱四年丙寅,介之復侍先君子幽壤。夫之欹孤衰老,痼疾弗赦於鬼神,終無可望於人間。廼戒介之之子敞,以愚樸略誌而登之石。未幾,敞以哭父死。戊辰冬,始藏誌石於嶽阡之隧前。石有定制,工無善巧,管窺既詘,約言益窮。唯茲一狀,稍有倫次,附贅袠末。倘澤不永斬,傳於後嗣,尚知先世全生全歸,以道傳家者如此。雖德自不孝兄弟而衰,而戰戰栗栗,日恐陷墜,固先君子明昭型戒,臨愚昧以鞭撻其蹇駑也。

    己巳[1689]孟秋上弦,夫之手錄,時年七十有一。

    印章:
    武夷先生牧豎(白文方印)、夫之小字三三(白文長方印)

    釋文二:
    《顯妣譚太孺人行狀》

    不孝夫之既受命於介之,述先君子狀,遂狀先慈譚太孺人。哀哉!先君子几筵方徹,太孺人遽罹終天之慘毒,抑三十四年矣。不忠不孝之兄弟,偷活人間,弗能率迪慈訓,以處一死,而厚載之恩,有心未泯,何能自昧邪?先君子以德威行弘慈,而粹養簡靖,尚不言之教。雖不孝兄弟之頑愚,不能默喻,終不徵色發聲,以施撻戒。每有顛覆違道之行,但正容不語。侍立經旬,不垂眄睞。不孝兄弟悵罔,莫知咎所自獲,刊心欲改,而不識所從。太孺人乃探先君子之志,而戒不孝兄弟以意之未先,志之未承也。詳擿其動之即咎,復之終迷,而禍至之亡日也。申之以長敖從欲之不可終日,而不勤則匱之必仆以隕也。發隱慝以鍼砭之,而述先君子之闇修,以昭滌其昏曶,既危責之,抑涕泗將之,然後終之以笑語而慰安之。嗚呼!吾父如油雲在天,而吾母承之以敷甘雨。然而伊蒿伊蔚,終為枯槁,則不孝兄弟之負吾母,尤甚於負吾父也。如是者不孝兄弟胥有之,而不肖夫之早歲之破轅毀犁也為彌甚,勞吾母之憂也為彌篤。至於今老矣,追數生平,鬚眉空負,猶然一十姓百家之蚩氓,啄粒棲枝之生類,不亡以待盡也,何敢復述慈範哉!雖然,懿則昭垂在宗族姻黨者,人不忍忘,固不以為蒿為蔚者之弗克負荷而揜令德,姑銜恤以略述焉。凡太儒人之事舅姑也,不孝兄弟俱不及見,但聞太孺人之以身教子婦承事先君子,言當嚴侍之日,祁寒不焫火,畏煙之出於牖隙也。盛暑不撲蟁,畏箑聲之遙聞也。滌器不漱水,引濡巾而拭之。貓犬擾不敢迫逐,擁袂而遣之。每一語及,夔夔竦立,對子婦如為子婦時。及述范太君疾痛傾背,則淚盈於睫,不異初喪。以此測太孺人當年愛敬之深,知非涯量可窮,哀我生之晚,不及詳見耳。佐先君子之襄大事也,太孺人自不忍言之,無敢問者,但家徒壁立,時先君子勤素業,慎交游,薄田不給饘粥,而慎終之厚,倍蓰素封,稱貸繁猥,一皆酬償。斥衣襆,銷簪珥,固不待言,抑數米指薪,甘荼如飴,以成先君子之孝,又不俟有縷言之者而後知矣。不孝兄弟所見者,先君子十年趙燕,娶子婦,搆堂室,終不孝兄弟讀書之事。且潤及宗姻,無乾餱之失,類出於太孺人之樽節,則襄大事時心專力竭,宵旦不遑,從可知已。叔母吳太恭人,長太孺人二歲,互相敬愛四十年如一日。迨既異居,經月不相見,則皇皇訊問不絕。每促席對語,呴呴如兩新婦。從兄玉之,年逾四十,謝諸生,拜世官,冠帶入省,猶手酒漿相勞苦,如撫童稚。季父子翼翁,早未有子嗣,置側室,或頗輕之。太孺人禮待之如姒娣,曰:「令叔氏有子,母即貴矣。」姑母適范氏,早寡,守志孀居,鞠其子女,恩逾己生,為畢昏嫁。至教子婦以寬,畜僮婢以慈,訶叱絕於口,荊笞絕於手,而自然整肅,莫敢褻起。及今念之,不孝兄弟在膝下時,如生時雍之世,春風一庭,靈雨四潤,不知三十年來墮此煙霾中,遂成昨夢也。哀哉!不可復追矣。前母外王父學博綦公,晚年尚未有子,太孺人承事敦篤,不異所生。綦公垂沒,待太孺人而暝。叔祖太素翁罷諸生,落拓無胤嗣,叔祖母朱,井臼不給。太孺人迎養敬事,怡然終老,蓋推事父母者以事綦公,推事舅姑者以事太素翁,誠至而禮洽,亦不自知其厚也。不孝兄弟遘皇天之厄,癸未丁亥,嬰勾索之酷。戊子己丑,夫之愚不自量,思以頸血濺亁淨土,屢貽母以不測之憂。介之奉母匿草間,茹無鹽豉,病無醫藥,層冰破屋之下,極衰年不可忍之苦,而一意獎礪,俾全蠭螘之節,怡然順受。唯以天傾莫補,人溺無援,邑菀終日,以至於不起。夫之間關嶺表,不得奉臨終之訓,遺命介之,更無餘語,唯歸葬先君子嶽阡之右,遠離城市穢土,協先君子清泉白石之志而已。哀哉!在吾母心安志遂,翛然順命,而不孝夫之通天之罪,固百死而莫贖也。譚宗故籍茶陵,移於衡陽之重江鄉,世為甲族。外曾祖樂亭公諱世儒,外王父念樂公諱時章,以隱德世修儒業。外王母歐陽氏,贈奉直大夫和之女,年九十三乃卒。舅氏三,長惺欹公諱允阜,以積學老於場屋。次小酉公諱允都,從先君子學,中天啟甲子科鄉試。乙丑會試,以闈牘觸閹黨,置乙榜。次玉卿公諱允琳,補郡文學,篤孝養母,國亡後棄諸生不就試。從母適文學伍公一盈,遇亂罵賊不屈死,詳《郡志》。子婦具先君子狀中。太孺人生以萬曆丁丑閏八月二十二日寅時,得壽七十有四。永曆庚寅八月初二巳時,介之奉諱於祁陽山中,其明年合祔於先君子之右。歲在癸亥季冬月,不孝男王夫之泣血狀。

    己巳[1689]孟秋夫之手錄,凡我子孫非甚不肖,尚謹藏之。

    印章:
    王夫之印(白文方印)

    著錄:
    1.  康和聲編:《王船山先生墨宝四种》,衡阳南岳图书馆,1941年。(局部)

    藏品說明:
    文前附前湖南省圖書館副主任劉志盛於1991年和2001年的題跋和鑒定書,收錄如下:

    (一)(湖南省圖書館信箋)
    王船山手迹《顯考武夷府君行狀》和《顯妣譚太孺人行狀》,已于民國三十一年(1942)由南岳圖書館康和聲借船山八世孫王德忠家。嗣後散佚;今歷50餘年,而《顯考武夷府君行狀》已殘缺八頁。其餘尚存。現係與影印件核對,應為原手稿。而紙張、墨色、印章,均為清初康熙年間風格。雖有殘缺,仍為傳世珍品。

    劉志盛。1999年10月10。

    (二)(岳麓書社稿紙)
    《武夷府君行狀》和《譚太孺人行狀》墨迹為王船山楷書墨迹手稿,合裝為一冊,經折裝,兩件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半頁七行,行十四字,無欄無格,字大四分,生白宣紙書寫,工整秀麗,筆意絕美,使轉縱橫,蒼勁典雅,為王船山楷書之上品,居現存七件船山墨迹之首。文章為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歲,船山六十五歲撰。二十八年己巳歲,七十一歲時手書。墨迹手稿的標題與正文相平,文後有自跋。《武夷府君行狀》題下鈐有「觀我生」朱文篆書長方印,跋後鈐有「武夷先生牧豎」白文篆書方印,此當取「太史公牛馬」之意。還鈐有「夫之小字三三」白文篆書方印,「小字三三」不見船山遺書及前人記載,惟有《邗江王氏五修族譜‧齒錄》中載先生行六,當是取「重三為六」之意,以志排行。《譚太孺人行狀》跋後,鈐有「王夫之印」白文篆書章。此两件手迹墨寶曾在清光緒四年戊寅歲,衡陽知縣平湖張憲和,據以輯入衡陽船山書院增補重刻的船山遺書《姜齋文集補遺》中。民國三十年九月,湖南南岳圖書館館長康和聲又收入影印《王船山先生墨寶四種》内。康和聲曾以增補的曾國藩金陵書局刻本《船山遺書》,和張憲和單刻本《姜齋文集補遺》與這個稿本核對,發現多有不同。例如《武夷府君行狀》手稿中:「十世祖」下,刻本則刪去「驍騎公諱仲一始可系述」十字,「歲薦」的「歲」字下添「貢」字,「抵今」的「抵」字誤作「祗」字,「應山絕頂」缺「絕」字,「永曆丁亥」的「永曆」二字刪作方空。跋中「今已衰朽」下「天不可回,人非我與」八字也刪作方空,「附贅袠末」的「袠」字誤作「表」。此外,還有一些避諱缺筆的字。《譚太孺人行狀》也有不少相異之處。如「十年趙燕」作「趙燕」,「莫敢褻起」的「起」字作「越」,「癸未丁亥嬰句索之酷」下删去「戊子己丑,夫之愚不自量,思以頸血濺乾淨土」三句,「允琳」的「允」字誤作为「久」,「永曆庚寅」的「永曆」二字亦删作方格空。對于上述相異不同之處,康和聲曾評論說:「此或確係刻本有誤,或明清避諱情形各有不同,或畏清代文網刪改,而戊子己丑為先生起義南岳從嶺表之時,所謂「思以頸血濺乾淨土」也,刪此,則先生愛國之心全不可見,彌足見此本之珍貴。若其他字體別寫,與此本多有不同,更無論也。」(見《湖南文獻匯編》第一輯《王船山先生遺著遺墨敘錄》一文中,一九四八年鉛印本,一三一頁。)康氏所說,表明了幾種船山遺書刻本刪節改移之原由。而《武夷府君行狀》這篇三千五百四十餘字的短文,刪作方格空的有三處,計二十個字,都是關鍵性的詞句,錯誤、缺添之處有七起。《譚太孺人行狀》這篇一千四百七十九字的短文,竟被刪去二十個字,可見清代文字獄之厲害。這兩件王船墨迹手稿,自清康熙年間至民國年間,一直珍藏于衡陽縣井头江市王船山後裔家中。民國年間,康和聲瞻仰大羅山王夫之墳墓及墓廬時,曾在王船山九世孫王鶴仙茂才家借觀過過。後于民國三十年借其影印行世,標題為《王船山先生墨寶四種》。民國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醴陵張翰儀任衡陽縣長時,曾集資修葺了王船山墓。傳聞王氏後人給了他兩件手稿,文革中張翰儀家曾多次被紅衛兵查抄,圖書字畫全部散。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一年,我曾幾次找到張夫人蕭老太太詢問情況。蕭說,王船山楷書手稿被紅衛兵抄走了。去年,某文物愛好者以數萬元巨資收購了王船山楷書《武夷府君行狀》和《譚太孺人行狀》二件手稿,可惜《武夷府君行狀》丟失前面八頁半,而其他尚完整不缺。收藏者交我鑑定,我以王船山的影印本手稿反覆核對多篇,確定為船山墨迹原件。《武夷府君行狀》雖殘缺了八頁半,但可以用一九四一年康和聲影印的《王船山先生墨寶四種》的《武夷府君行狀〉補全,也有希望發現丟失的八頁半,可以使這兩件王船山墨迹手稿成為完璧。現此件墨跡雖有殘缺,仍不失為國家級珍貴文物精品。

    劉志盛,二〇〇一年五月于長沙。

    印章:
    劉志盛(白文方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