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應禎  行書致沈周札

李應禎 行書致沈周札

  • 藏品類型:
    書法
  • 作者:
    李應禎(1431-1493)
  • 年代:
    明(1368-1644)
  • 裝裱形式:
    冊頁
  • 材質:
    水墨紙本
  • 尺寸:
    縱22厘米 橫27厘米
  • 藏品編號:
    3017.al
  • 內容:

    釋文:
    香粇臘鵝之
    惠,媿感。杭州書畫万留意,向求借諸書,煩檢出。但一閱足矣,不復如前帶至京也。手卷恐不能措手,且看。應楨拜復
    石田先生。
    汝弼有一草字軸寄杭州,併望發來。
    童中州來常齋□一了,早見付好□去取。

    鑒藏印:
    竹景硯齋(朱文方印)、柏成梁印(白文方印)、石公珍賞(朱文方印)、白岳黃山漸江率水(白文方印)、臥庵所藏(朱文方印)、朱之赤鑒賞(朱文長方印)

    藏品說明:
    信札主旨是李應楨希望沈周留意杭州的書畫收藏狀況,同時提到之前向沈周商借書籍,希望將這些書籍調出,並強調此次的借書不會帶至京城。接著提到沈周商求其手卷書蹟,回覆無法立即完成,姑且稍後再看。主旨陳述完後,李應楨希望當時正在杭州的沈周,將要借的書籍與張弼草書立軸寄來。接者又想到童中州要來辦事,希望能快點完成。

    此信札的年代,可先由沈周的杭州之行來看,時間有二:成化七年(1471)與成化二十年(1484)。成化七年二月,沈周與史鑑、劉玨、沈召同遊杭州,在杭州與當地人士劉英、緒中、沈宣遍遊西湖,特喜靈隱寺的清幽而作圖。二月二十三日返蘇,不久修葺著名的「有竹居」。成化二十年的春末夏初,沈周與史鑑、汝泰遊杭州,首到北山,宿飛來峰,繪〈冷泉亭圖〉。次遊南山,抵虎跑寺留詩。立夏,遍遊杭州諸名山,並宿劉英的竹東別墅。回到蘇州後,繪〈湖山佳趣圖〉,此畫現藏浙江省博物館。再者,李應楨在成化元年(1465)因為善於書法而選為中書舍人,成化十四年(1478)李應楨調任南京兵部員外郎中,就一直留在此地,直到弘治四年(1491)以南京太僕寺少卿致仕,兩年後去世。在明代稱「京」、「燕都」、「長安」,即是指北京;南京則會稱「金陵」或「南都」,信札中李應楨強調「不復如前帶至京也」來看,當寫於成化七年為優,此時李應楨四十歲,沈周四十四歲。

    李應楨的主旨是借書,然後特別付囑沈周留意杭州書畫,不知是指書畫家?還是書畫收藏?成化時期的浙江書畫家服務於宮廷,山水畫有奉化的王諤與上虞的鍾禮,花鳥畫則是四明的呂紀。明代許多著名藝術家中,有不少人酷愛藏書事業,沈周即是其一。在當時這樣濃郁的文化氛圍裡,藏書與書畫古器收藏成為一時風尚,是明代藏書的一大特色。據統計知名的藏書家有358人,其中江蘇142家、浙江114家、福建22家、江西20家,上海19家。成化至正德是明代藏書開始興盛的時期,比較著名的藏書家集中在江蘇無錫與吳縣,無錫著名的藏書家依序是楊謨、張復、華珵「尚古齋」、邵寶「泉齋」,最後則是安國;吳縣著名的藏書家則有朱存禮、楊循吉、都穆、顧元慶等人。

    張弼的草書是此信札的另一個重點,李應楨的女婿祝允明在人生最後一年嘉靖五年(1526)的〈書述〉中的評價是「張公始者尚近前規,既而幡然飄肆,雖聲光海宇,而知音歎駭。」可見祝允明認同張弼的早年遵守古人法度的草書,對晚年突然轉變成飄蕩放肆的樣貌有所批評,但是可以反映出直至祝允明的時代,張弼草書仍享有極大的名聲。張弼是成化二年進士,成化二十三年去世(1466-1487),和沈周與李應楨的活動時間有交集。張弼的《張東海先生詩集》中,對李應楨的酬唱有〈答李貞伯〉、〈寄李中書貞伯〉、〈李貞伯寄索催荷花之作,次韻奉酬〉諸首。此外,現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張弼書於成化十六年的〈行草詩文卷〉中有〈寄李應先生一首〉「借問李中書,如何是定居。吳門非舊業,南部又新除。白髮偏其客,黃金素棄儒。題詩不盡意,一望一噌吁。」其中「南部又新除」之句,是指)李應楨在成化十四年調任南京兵部員外郎中一職。

    張弼號東海,晚號東海翁。沈周有二首詩與張弼有關,一是〈與張東海别,口號時,東海登岸冒雨作草書〉「順便南安路,朱旛刺史舟。相逢驚白髮,未到說黄州。細雨傳盃落,浮雲傍席流。臨岐更揮翰,不復有離憂。」這有個關鍵詞「順便南安路,朱旛刺史舟」,張弼在成化十四年出守江西南安知府,「刺史」是知府的代稱,也就是張弼往江西南安赴任時,途中拜訪沈周,道別時,張弼揮翰贈字於沈周。二是〈挽張東海〉「只合留君白玉堂,天教醉墨賁南荒。衰毛送老歸来短,遺草隨年化後長。幾欲扁舟訴離别,竟成清淚作存亡。因尋舊寄聞鵑帖,人物傷心墮渺茫。」當時的江西南安被視為南荒之地,張弼擔任南安知府久不升職,於是請歸,不久即逝世。從這二首詩看來,沈周在成化十四年之前,就認識張弼了,又從「因尋舊寄聞鵑帖,人物傷心墮渺茫」來看,沈周保存了張弼的書蹟。

    此書信年代的確定,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成化時期的杭州書畫,是未來可以關注的面向。沈周與李應楨認識張弼,可提早至成化七年之前,張弼的草書在當時得到吳中沈周與李應楨的收藏,並不如之後的祝允明給予較多負面的評價。

    參考研究及書目
    1.  沈周著;張修齡、韓星嬰點校:《沈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頁161、407-408、440。
    2.  陳正宏:《沈周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頁99-100、185-187。
    3.  張弼:《張東海先生詩集》四卷(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正德十三年周文儀福建刻本),收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集部 別集類》第39冊(台南縣: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頁395-396、398。
    4.  張弼:〈行草詩文卷〉,收在蕭燕翼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 中國法書全集第12卷 明1》(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5月),圖版90、頁198-199。
    5.  陳冠至:〈明代江南五府地區藏書家的書畫收藏風尚〉,《故宮學術季刊》,第23卷第4期(,2006年7月),頁1-40。
    6.  傅璇琮、謝灼華主編:《中國藏書通史》(寧波市:寧波出版社,2001),頁561、566、668-669。
    7.  黃彰健:《明實錄54孝宗實錄》(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弘治六年七月〈致仕南京太僕寺少卿李應楨卒條〉,頁1500-1501。
     

    (撰文:高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