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壹阿含經》異譯本殘卷
  • 《增壹阿含經》異譯本殘卷

《增壹阿含經》異譯本殘卷

  • 藏品類型:
    書法
  • 作者:
    佚名
  • 年代:
    東晉西涼(400-421)
  • 裝裱形式:
    手卷
  • 材質:
    水墨紙本
  • 尺寸:
    縱24.5厘米 橫84厘米
  • 藏品編號:
    1002.hs
  • 內容:

    釋文:
    迦葉,常為比丘尼,我今出世,復為比丘尼,學/
    經七佛,故稱「久出家」也。以是因緣,稱「久學敬事,/
    最為第一」。、比丘尼稱「智慧聰明第一」者,以/
    舍利弗亦智慧,雖智慧是同,男女位殊。女人/
    之功,在於兩指;男子之功,出於十指。男猶利刀,/
    女人喻鈍斧,所斷雖同,利鈍天殊。舍利弗要中前度/
    一人令見道跡,此舉一人為始,如是之比,不可稱/
    計。比丘尼常說法度人,六萬人成須陀洹、六萬/
    人成斯陀含、六萬人成阿那含、六十人成阿羅漢,/
    聰智如已(己),常將自隨,以是因緣,比丘尼中,智慧聰/
    明,最第一。、所以稱優鉢華色比丘尼「神足/
    第一」者,此比丘尼形色端政(正),猶優鉢華色,故即名/
    優鉢華」。目揵連者,比丘中神足第一,優鉢華者,/
    比丘尼中神足第一。神足兩種,何者?一種,至大不/
    可違;一種,至精无形。難陀和難龍王至為凶暴/
    憙(喜)觸嬈日;阿須倫亦爾。大迦葉祝利般咃(陀)等各/
    白佛,欲降此龍,佛不許之;唯許目連。時,龍繞須/
    弥(彌)山七迊(匝),目連往降,以神足力化作龍身,繞山十四/
    帀(匝)。龍舉頭視,自謂為大,乃復有大我者,益懷忿/
    恚,以尾斫水,上湔(濺)忉利天。目連亦以尾斫水,上湔至/
    梵天。俱夷國人問佛:「梵天去地遠近?」荅(答)曰:「欲知/
    遠近者,從梵天下石,十二年乃到地;忉利天上下石,/
    二日到地。欲知遠近,其譬如是。」目連神足力及龍/
    王力,所降如是。此神足之大者,將欲降龍,復現/
    微細之形,使龍不見,從鼻中入、耳中出;眼中/
    入、口中出。反覆入出,不覩其形,所謂至精无/

    形也。此大小神足,目連之所能,優鉢連(蓮)華比丘尼/
    所現神足,能隨前人所憙,或現男女,或適老/
    少,隨類而入,皆能歡悅。何以知其然?佛為摩耶
    九十日說法,從忉利天下,在迦尸城北。時,在天上/
    九十日,諸國王大臣及諸比丘並思慕見佛,皆欲在/
    先,優鉢華比丘尼心念:「作何等方便,在前見佛?我/
    女〈我〉人身形,不得與眾人雜廁。念曰:「今當化作轉輪/
    聖王,七寶導從,諸速散小王并及大臣見聖王/
    來,便當避去,尒(爾)乃獨得先見。」即如所念,化作聖/
    王,諸王見之,皆悉馳走。即還復本形,獨得禮〈懃〉/
    覲。諸小王向見聖王,今為比丘尼,皆言:「道人誑我,/
    獨得先見」——以是因緣,稱「優鉢蓮華,神足第一」/
    、所已(以)稱機梨舍瞿曇弥(彌)比丘尼「行十一限碍(礙)頭/
    陀法第一」者,頭陀法,或冢間、樹下,或五納衣,或一/
    坐一食,此釋種女,生自豪族,始出家時,身所著縶(繫)/
    染為服法,終身不改,常處冢(塚)閒(間)。雖處冢間,不以/
    為異;雖行乞食,不以為奇。所以知此比丘尼常處/
    冢間者,昔有國王名梵摩達,夫人名月光梵摩/
    得病將欲終時,敕夫人曰:「以我尸(屍)置无(無)死人/
    處。」夫人如敕思惟:「現地悉更死人,唯水中有一大石/
    故當未有死人。」便使人乘舩(船)載王尸於上耶旬,/
    空中有天告夫人曰:「汝謂此无死人,然此石上,但葬/
    與王同字者,有千數;異者,豈可稱計耶?」以是言/
    之,地无空缺,皆有死人處。此比丘尼雖今現冢間及/
    與空地,常得此觀,等无有異。乞食之時,不過七/
    家。若七家得,隨好惡而食;過七不得,便還本所。/

    藏品簡介及流傳歷史:
    此卷為日本文求堂田中慶太郎舊藏,曾在1954年日本東京古書會館拍賣。田中慶太郎(1880-1951),為東京20世紀初最著名的漢籍書店文求堂主人,與中國著名學者董康、傅增湘、張元濟、郭沫若交往甚密,“文求堂”的匾額就是傅增湘手書。

    田中慶太郎在北京期間參與見證了聞名中外的敦煌經卷披露會。1909年5月,伯希和在北京六國飯店首次向中國學者展示敦煌經卷。田中也參與期間。成為日本最早獲知并親眼目睹敦煌經卷的學者。也是第一位介紹有關敦煌文獻的日本人。他以“救堂生”為筆名,在同年11月北京出版的日本人雜誌《燕薼》上,發表了《敦煌石室中的典籍》一文,這篇文章成為日本學術界獲知敦煌文物發現的一個重要信息來源。

    據日本京都造形藝術大學李熙齋先生研究,現藏於日本「書道博物館」的大部份最重要敦煌古寫經,皆由田中慶太郎賣給當時最大的書道收藏者中村不折。已知自1914年開始,日本人江藤濤雄於蘭州購得的重要寫經經田中之手賣給中村不折,新疆布政使王樹楠(1852年-1936年)以及他的下屬、門生:龔煦春、許際唐、孔憲廷、梁素文的舊藏也經過田中賣給中村不折,書道博物館至今還保留著多件文求堂賣出的多批寫本寫經收據。(參見李熙齋:《禹域墨書遺珍-記書道博物館藏中國古代寫本、寫經》,《中國書法》,2010年第8期)。

    當時田中慶太郎是日本最大的敦煌文獻中間商,這一卷應該是為他自己留下的,直到他去世後才由其家人散出。

    寫經字體可以與西涼時期的經比丘安弘嵩以及比丘德祐的文字比較,具有相當的相似性。有關西涼寫經書體,已有學者開始注意以及專門研究,詳見以下參考「參考研究及文章」。

    寫經內容方面,本文獻未為歷代經錄著錄,亦未為歷代大藏經所收。記錄釋迦牟尼時代十大比丘尼弟子。可參見《增壹阿含經》卷三「比丘尼品第五」。

    此段與日本杏雨書屋藏品:羽619卷屬於同一卷的不同部位。杏雨書屋羽619卷有兩紙本。

    此卷為日本文求堂田中慶太郎舊藏。田中慶太郎(1880-1951),為東京20世紀初最著名的漢籍書店文求堂主人,與中國著名學者董康、傅增湘、張元濟、郭沫若交往甚密,“文求堂”的匾額就是傅增湘手書。

    流傳:
    日本田中慶太郎(1880-1951)

    參考研究及文章
    1. 釋長叡:《「杏雨書屋」所藏敦煌寫卷「羽619」 與「阿含部類」的關係研究》(台灣: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2015年)。(按此可連結文章)
    2. 施安昌:〈「北涼體」析──探討書法的地方體〉,頁115-145。
    3. 施安昌:〈西晉洛陽體析──兼論書法地方形成背景〉,載《書法叢刊》1992年第28輯,頁240-242。
    4. 崔中慧:〈墨影胡韻──北涼時期宮廷佛教書法〉,載《九州學林》第35期,頁29-58。